顯示包含「繁華背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繁華背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新的開始還是辛的開始?

差不多有半年時間沒有在這個 blog 上寫出自己的 message。如果這個 blog 還有人看,麻煩大家留一留言給筆者,好讓筆者知道這裡還有訪客到訪呢!

說回正題,筆者自從離開金融機再次轉戰教育界後,筆者自己漸漸明白到一樣東西就是為何新的一代會如此痛苦和可憐。曾經有人說過,越是想那個政府部門改革,就必先身先士卒。但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筆者自己從沒有想過會再次回歸教育界,也沒有想過現時的教育制度是如此的糟糕。這個糟糕是出自於一個可能是無能的政府而來;更可怕的是,不是筆者一人或幾個人能改變的現像。其實,三三四是否一個新的開始現在還是言之過早。想當年筆者的補習學生也曾發問過一個問題,三三四是否對他們有益,當年筆者回答「是」。那麼現在筆者的答案又會如何呢?

筆者可以回答大家「是」,但卻加了一分「保留」。要「保留」的地方是學校不要有太多 examination 給予學生,同時亦不能時常鼓勵學生報考或報讀一些不切實際的課程和公開考試。筆者學校有學生可以出現一種「跟風」潮,又或是「分數」潮。

前者是人有我有,但學生們卻過於單純完完全全沒有思索那東西是否對他們真的有用與否。其中一樣是學生們浪費金錢參加一大堆甚麼甚麼「學科評估」,那根本是對大部份學生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既然學生是不加思索類型,老師們就更加要盡自己的責任解釋為何學生需要報考或報讀那麼多課外活動和考試。不過,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筆者不知道有多少教師會有這樣的表現,但以筆者的學校為例,可以說十個老師之中,只有約半個老師會這樣作,原因是他們過不了自己良心的一關。

另一個潮流也許是現今社會定義出來給學生的錯誤觀念。筆者對學生勸說「讀書不只是求分數」,學生們的回應是「沒有分數就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唔……筆者真的不知道誰教學生擁有這個不要得的思想,也沒有認真的慢慢探究誰對誰錯。

如果現在是最壞的情況,那麼就不會再有更糟糕的情況出現。三三四,生生死是一個新的開始,但同一時間也是辛的開始。學生們的家長若不貪婪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壓逼他們學這個學那個,又或是叫他們考這個試考那個試。確實地說一聲,你若決定子女明年離開現是的學校或送他們到外國讀書,那麼不妨鼓勵各下的子女作那些事情。相反,如果貴父母沒有這個打算,那麼請你鼓勵你的子女作好自己學生的本份。

說到「學生本份」,筆者又再想起教學時,那班中三學生對筆者說「甚麼才是『學生』」。筆者聽後火起三丈,痛斥他們返了這麼多年學校和學了九年智識,為何連「甚麼才是『學生』」的問題也可以衝口而出呢?新世代就是會出現這種情況,甚麼東西也要服示他們,最好那樣東西可以不用咀嚼就能咽下就最好咧!

世上真的有這樣完美的東西嗎?要是「完美」便再沒有更好。這樣便沒有「進步」的餘地。即是沒有智慧、才能可以介入的空隙。「完美」就是「絕望」!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香港政府是世界上最差的政府之一

筆者在標題處寫到「香港政府是世界上最差的政府之一」,而這個雖然沒有作過任何有關的調查,但是在大家日常生活中,大家就會看到「香港政府是世界上最差的政府之一」。筆者先不說香港政府的搵錢能力,而是講一個「家」的問題。

近年來,筆者差不多每個月也會看到某某屋邨有家庭暴力問題,也有人因為乜乜原故而自殺,而更甚的是有人因為壓力過大做成無可挽救的悲劇。香港是否已經到達了一個水深火熱的地步呢?垃圾局(立法局)的所謂驚嚇異形(政客議員),他們獲選後又有為這個社會做過多少的事情呢?他們大多數都是說「爭取普選」,普乜選乜呢?大多以這個旗號為名的政客,大家可以看到的是他們年紀有咁上下,再等下去他們不知道是否有能力可以參與特首的選舉。

香港是一個以政治與金融掛帥的地方,上月有 announcement 指出,香港的金融業只佔香港的 GDP 13% 左右。那麼你會問筆者, Economic & Financial Business 以外的 87% 是甚麼呢?國民生產所得佔大部份比率的是勞動巿場,但並不代表搵錢能力最高的行業,只是那些勞動行業工人數目多,加加埋埋就佔整體 GDP 的一個大部份。

在物價暴升的情況低下,香港正苦(政府)自憎生上台一路以來所採取的態度是「巴結有錢富人,懶理無錢窮人,渣取小康工人」。這個並不是說笑或是筆者順口開河,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如果世界上有政府是能夠體貼所有的人,麻煩你告訴筆者,好讓筆者可以申請移民到那個國家。

董建華政府有人說莫視中下階層,筆者說一句老實話,如果董伯伯沒有推出八萬五政策推冚樓巿,你會有能力買樓置業嗎?董氏政府本來是一個不錯的政府,只是政府官僚庸人居多,想為巿民作工人往往都受到一班所謂等食長俸的死老鬼或老屎忽阻撓,而筆者稱這班人為「老而不」食古不化。他們工作的宗旨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唔做唔錯」,故政府好多時推行新政策而又得不到民心的,前陣子大家要怪就怪這班食古不化的人。

筆者曾遇過,政府的條例上寫著「中文︰政府部們可以有權行使...英文︰XX Department of HKSARS has an authority to use ...」條例上寫著的是政府可以有權行使,但亦並沒有寫明一定或是必須。故上次筆者在稅局遇到這個麻煩時,筆者初那班老屎政治助理忽奚了一句「內部指引是我們必須實行,而不是條例上的可以有權實行,先生你讀到碩士,無理由不知道『必須』和『可以』是同一解釋喎」。筆者聽後即時火大罵了那個政治助理一句「咁你地就應該係文件上寫明正苦必會實行有關條例,而不是可以有權實行,『必須』和『可以』是兩個不同解釋的,連中小學生都知道,還是你們連中小學生的語文能都未曾達到呢!」筆者是這樣的傲慢,正苦在一個以文字工作者面前玩文字遊戲,真是羞家。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班食古不化的人令到很有開始時滿腔熱血,雄心壯志人士年青有幹勁的人士打沉,目的是要保住自己的飯碗。這不是董建華的錯,而是由英政府統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殘物。曾特首上任後,回複到以往英政府時代的官僚作風,也帶著中國歷史以來的宦官政策。

若是對基層好的話,為何正苦遲也不落實某些行業的工作時限和薪酬工資標準呢?對於一些在厭惡性行業工作的人,筆者是想當敬佩他們的,因為他們犧牲作這份工作,筆者試問沒有這麼大的勇氣和百分百的願意作厭惡性工作。正苦和垃圾局官員常常大大聲說要為他們這些窮等職業爭取最低工資和工作時限,筆者看到他們爭取了 N + 1 年也未爭取到,那麼你們知不知道那班人生活得很苦呢?

另一方面,政府常常說現時社會沒有足夠的社工工作,所以才會發生這麼多淪理慘劇。但這個正苦又有否想過,社工不是沒有足夠的人手,而是你們限定了每個地方、學校和機構的社工人數上限,而他們的起薪點就真的是「哈哈哈」三個字來形容,這就表示為何會有這麼多社工系的學生大學畢業後也沒有本科本工作。

筆者期望,在今年垃圾局選擇選出來的議員不再是異形,真的是為廣大巿民工作囉!股巿你們不救巿,筆者是支持,但是卻不要只顧和有錢的人打交道,而忽略了真正有需要的中層和基層人士。

2008年6月20日星期五

粗暴查封酒店驅逐旅客 香港文明社會形象蒙污

與鄰近一些城市相比,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較文明」。香港社會在市政建設、管理、市民守法意識和應付突發事故等方面的表現,多獲肯定,「香港較文明」也是許多旅客的認知。但是前日發生查封酒店、旅客被掃出街外的事件,各方面處理之粗糙和粗暴,實在有辱文明社會之名,事實上,有旅客就質疑「香港是怎麼搞的」、「香港還算是文明社會嗎」!的確,旅客的質疑,很值得政府和整體社會深思。

酒店和銀行 罔顧旅客利益

被查封漢普頓酒店的業主,與東亞銀行有錢銀轇轕,業主在涉及8000萬元的錢債官司中敗訴,被判處要將酒店抵押還債,業主曾兩度申請暫緩判令,前日下午再度被法庭駁回,下午2時許,執達吏即持法庭命令到酒店收樓。酒店人員見到執達吏,隨即收拾相關物品離去,已入住的幾十名旅客,也遭勒令離去。旅客入住酒店後,面對這樣的情,肯定大惑不解,而且有旅客投訴執達吏要求旅客離開時,有人竟然罔顧私隱,擅自以鎖匙開啟房間,登堂入室,手法之粗糙和粗暴,令人震驚。

迄今所得資料,酒店業主和東亞銀行都處理不當,其中有人為了爭奪酒店的控制權,有罔顧旅客利益之嫌,進而損害了香港的形象。

先說酒店方面,業主明知法庭駁回其申請,而在執達吏到場收樓前約1小時,酒店還接收旅客入住,手法明顯有問題。酒店業主昨日在聲明中,雖然表示當日他們曾經要求收樓的東亞銀行妥善照顧住客,獲得承諾之後,職員才離開,聲明並且說「銀行有權擁有酒店,不等於可以冷血地驅趕旅客」。酒店業主事後對東亞銀行的指控,是一面之辭,屬實與否還待驗證,但是酒店如果以旅客的利益為優先考慮,當日就應該聯絡有關方面,確保旅客得到妥善照顧才交樓。酒店當日沒有這樣做,現在所謂關心旅客的說法,令人甚有保留。

東亞銀行方面,拿到法庭的判令,當然可以收樓了,但是銀行方面有沒有考慮過,要收回的並非普通樓宇,而是一家酒店,事前要有較周詳的部署?是否有必要即時收回,一日也不能等?在這件事中,旅客是無辜的,銀行代表與執達吏到場後,竟然不問因由,以掃出街外的粗暴手法,迫使旅客立即離去,一副「你死你賤」的態度,在這個號稱文明的香港社會,實在令人震驚。

酒店的聲明指東亞銀行曾經承諾妥善照顧旅客,卻未兌現,對於東亞銀行來說,這是嚴重指控,嚴重影響其聲譽,銀行方面有必要回應解釋,如果酒店業主的指控屬實,則東亞不但未盡其社會的企業責任,更是這次破壞香港聲譽、令香港蒙羞的元兇。東亞銀行昨日在「澄清公告」中,推卸對旅客被逐的責任,只對「旅客蒙受不便及財政損失深感遺憾,對香港酒店業的聲譽因不負責之行為,亦感惋惜」。這樣的澄清,只是推卸責任,當然不能讓人滿意。

官員處事 過於拘泥本位主義

昨午主管旅遊事務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召集了酒店業、旅發局、發牌機構、民政事務總署及消委會等舉行緊急會議,商討改善聯絡機制,希望日後若發生同類事故,各部門和機構能夠更迅速溝通和應變云云。這類馬後炮式亡羊補牢檢討,有多大實效,還有待觀察。

此事涉及政府層面,而最值得檢討的,是在處理過程中,民政署派員到場了解情後,許多旅客已經表達了不滿甚至憤怒,安置被逐旅客,成為當務之急,但是究竟是誰的主意,開放收容露宿者的社區中心,讓旅客暫時入住?我們希望知道這個決策過程,並非要追究責任,只是想知道個別的官員,當時是怎樣理解此事的性質。要嚮往璀璨奪目的東方之珠的旅客,入住收容中心,老實說,這樣的待客之道,「你唔醜,我都醜」。

民政署相關官員處理此事算是盡責的,以他們的權限,想到開放收容中心安置旅客,也可以理解,但是也確切反映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能力差,而且過於拘泥和本位主義,不會或懶得從更大和更深廣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今次事件明顯暴露了部門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差,過程中又缺乏更高層次的思量。

本港每年花費數億元推廣旅遊,但是這些努力,經常被這樣那樣的蠢事剝蝕,直接衝擊到香港的旅遊形象,需要很大力氣才可以消弭和補救。香港剩下來的支柱產業已經不多了,旅遊業不容有失,要吸引和留住旅客,設施固然重要,但是讓旅客覺得賓至如歸,同樣重要。香港要「用心」來接待旅客,才可以感動旅客,累積口碑,使香港的旅遊業長做長有。

明報
2008-06-20

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The Secret of My Investing Success

The most skeptical investors I ever met were Wall Street equity capital market professionals - the ones responsible for pric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When it came to their personal accounts, they never saw a share they liked.

Their problem? They were the line foremen at the giant Wall Street sausage factory. They knew what went into the sausages, how they were cured, packaged and sold - and wanted no part of it.

I always had a different take. I believed in the promise of the equity markets but not in the hope of anyone to outsmart them. Which is why I turned to index funds and the Vanguard Group, the not-so-secret secret of my investing success.

Since 1991, I have been investing at Vanguard, a $1.3 trillion money manager. Vanguard's specialty is index funds - passively managed funds that mirror the performance of broader stock indexes. Today, I have about a dozen Vanguard funds.

My returns? For the five years ended May 31, my blended Vanguard return is 11.5% annually. Over three years, the same 11.5%. Over the past year, 0.4%. By hedge-fund standards, these are modest returns. But the money outperformed the S&P 500 by 7.2 percentage points over the past year, by four percentage points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by about two percentage points over five years. And that was with about 10% always in cash.

The next George Soros? I am afraid not. My investment mix is 70% index funds, a few sector funds and two funds managed for Vanguard by Primecap, a West Coast asset manager.

Some Vanguard investors are fanatical about only indexing. I am an index believer, but not a zealot. A decade or so ago, my wife randomly picked the actively managed Primecap fund. It has outperformed its peers. So far.

How does an active management skeptic like me outperform with index funds? Mostly luck in allocation. There were European and emerging-market index funds that rose as the dollar collapsed. And energy and precious-metal funds that rode the bull commodities market.

Plus, I benefited from an aberration in my own investing behavior. I almost never take profits. But last October I looked at the five-year 25% to 35% annual returns in my 'hot' funds and figured this can't last forever. So I took some money off the table. Common sense, not brilliant insight.

Can it be that easy? Wall Street doesn't want you to think so, but it is. Index funds, sensible allocation, patience, not chasing performance. That is really all it takes. When friends ask me what to do with their money, I point them to Vanguard.com.

On Wall Street, Vanguard isn't popular. Unlike Fidelity and BlackRock Inc., it's structured as an entity owned by the funds themselves. Low costs, no profits. It is an affront to the armies of traders, brokers and fund managers who require high costs for their livelihood.

Many of my Wall Street colleagues would have been embarrassed to admit they invested through Vanguard. It is like a gourmand confessing he loves McNuggets. Most had expensive brokers who disappointed them. Every now and then the broker would serve up an allocation to a hot IPO to justify his services.

Vanguard may be a little too Do-It-Yourself for people who prefer to entrust their money to someone else. Nor is it the place for the sophisticate looking to roll the dice with hedge funds. Of course, Vanguard isn't the only good money manager out there. But wherever you end up make sure you know what you are paying.

A friend of mine uses a large, well-respected money-management firm. I have scrutinized his portfolio statements at length and I still can't figure out his real returns. There is a gobbledygook of buried expenses and fees. Inappropriate benchmarks. Blended returns. Incomprehensible.

Which is what his money manager wants. Then he can't see he would have been better off with index funds.

On Wall Street, this obfuscation of actual performance is an art form. It is called marketing. Next time you see an advertisement promoting a fund's performance, count the asterisks and read the small print. You may go blind, but at least you will understand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beat the market. Buy the market - and get a little lucky.

Evan Newmark
WallStreet Journal 2008-06-10

《欲望城市》與真實的紐約生活

《欲望城市》中文直譯是《性與城市》(Sex and the City)﹐講的是紐約四位單身女性糾纏不清的感情瓜葛。這部電視劇從1998年到2004年在HBO有線頻道播放﹐非常受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歡迎。

最近《欲望城市》電影上映﹐這部劇自然又成了熱門話題。對我們這些生活在紐約的中國白領來說﹐劇中描述的職業生活、感情生活和日常生活究竟離現實有多遠?紐約真的就意味著高級餐廳﹐雞尾酒﹐穿著漂亮時裝的女人﹐混亂的男女關係和永遠單身的自由嗎?

這篇專欄採用第一人稱是因為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版本的《欲望城市》﹐也有自己的紐約生活。談話內容經過編輯提煉。

80後女生﹐任職投資銀行

我是在美國上大四時才第一次看《欲望城市》。以前也聽說過﹐但我認為它不健康﹐名字就有點怪﹐中國人絕不會用“性”做片名﹐所以才會翻成《欲望城市》。

但我到紐約工作後﹐覺得這部劇對這個城市的描述非常真實。在這裡會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但流動性很高﹐總是不長久。

我平時非常忙﹐社交圈也不大。交過幾個男朋友﹐有幾個和我吹掉是因為我工作時間太長。在事業上﹐我和劇里的律師Miranda有點象。

男女關係上我絕對不會象劇中的四個女人那麼夸張﹐那在中國是絕對不會被接受的。我也不喜歡買很貴的東西﹐並不是花不起那個錢﹐而是因為那不是我的生活習慣。

我想27歲時結婚。在中國30多歲不結婚是很丟臉的。大家會認為你有毛病。如果我30多歲還沒結婚﹐打死我都不會回中國。


介於70與80男生﹐任職投資銀行

對我來說﹐紐約更象《老友記》(Friends)里的紐約。那個劇里的人比較窮﹐但精神生活很豐富。我這裡的朋友圈更有那種味道﹐我們常在一起吃飯、旅行、打撲克。

《欲望城市》其實是個典型的白人世界里的故事。作為不在這裡長大的亞裔男性﹐我覺得很難過那種生活:交主流社會的女友﹐下班後去很好的社交場所。論經濟實力﹐我們大多數朋友其實也可以那樣生活﹐但這不是我們的國家﹐我們花了很大力氣來到這裡﹐為了保住工作﹐在這裡立足﹐沒有時間和精力做那些事。

而且看一下我週圍的美國同事﹐他們的生活方式其實很保守。我來美國後感觸很深的一點是﹐這個國家其實很有清教徒氣質﹐大家工作非常努力﹐又重視家庭生活。即便給我自由過劇中一些男人的生活﹐我也不見得會作出那個選擇。

70後女生﹐任職媒體公關業

我喜歡劇里的生活方式。她們都穿很漂亮的時裝﹐到很好的餐館吃飯﹐住很好的房子。我現在知道她們在這裡屬於有錢人。而且劇中人的工作狀況杜撰成分很大﹐不完全反映這個城市。這裡的工作壓力其實很大。

我來紐約之前不理解為什麼她們那麼聰明漂亮還是嫁不出去﹐當時以為是她們自己不想安定下來﹐太挑剔。現在我明白﹐她們自己就是完整的人﹐不需要為男人作出妥協。我覺得中國男人會很害怕這種女人。

我喜歡她們能恨、能愛、洒脫的生活方式﹐不在乎週圍人怎麼看。但這在中國可能不太現實。我們害怕和週圍的人不一樣。我現在還是在兩種文化之間掙扎。

80後男生 任職投資銀行

我在本科時就看了《欲望城市》﹐主要是為了學英語﹐也順便看一下美國社會是怎麼回事。我當時就不敢相信那種生活方式真地存在。

我來紐約讀研究生後發現這裡的生活其實很無聊﹐也不認識這樣的人。但上班後﹐我聽說了華爾街上的一些傳奇故事﹐很多人一年掙幾百、幾千萬﹐過這種生活也不是不可能。

我覺得這個劇沒有講這些人是怎樣成功的﹐她們在我這個年紀可能付出過很大努力。來這個城市﹐你要先生存、先立足﹐感情這個東西可以先放放。

80後女生 任職媒體公關業

我在來美國之前﹐對紐約是有憧憬的。但來了以後﹐從沒在大街上看見有人穿得象《欲望城市》里那樣。當然紐約還是很時尚﹐有很多成功、有風格的女性。

我覺得劇中很少描述紐約辛苦的一面。我現在每天都很忙﹐但我不介意。我出來就是來學習、奮鬥的﹐不是來享受的。

我很喜歡每集對男女關係提出的問題。我想全世界都一樣﹐當女人太有想法又成功時就很難找到男人。但在美國單身的壓力不會很大﹐因為這裡單身和離婚都很普遍。在國內可能就很難了。我們中國人習慣到什麼年紀做什麼事。

70後男生 任職商業銀行

我在國內住酒店時看過這部劇﹐覺得很有意思。後來看多了覺得重復的成分很多。現在我女朋友還常強迫我看﹐她把這部劇當宗教來信仰。

來之前我以為紐約人的生活很亂﹐來之後完全不是那樣。片子裡的人幾乎不工作﹐這和紐約的實際生活相差太遠。這裡有些人是掙很多錢﹐但他們也掙得很辛苦。

我自己﹐70後﹐專欄作家

坦白地說﹐這部劇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很多人認為它是講男女關係的﹐我覺得它其實更多是講女性的獨立﹐女性之間的友誼和紐約這個城市。我很欣賞劇里四位女人的獨立精神。從她們身上我學到了﹐我其實可以主要為自己活﹐而不是為別人活﹐因為這是我的生活。

紐約沒有讓我失望﹐因為在這裡我可以誠實、開心地做我自己。在紐約的五年里﹐我經常工作得很辛苦﹐也有過不少不眠之夜。但我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交了一些知心的好朋友﹐找到了一份喜愛的工作﹐而且一般情況下都心情良好。

我買不起劇中人鍾愛的六七百美元一雙的Manolo Blahniks﹐但我象很多紐約女人一樣有很多雙鞋--對我在布魯克林的小公寓來說實在太多了。今年年初《紐約》雜志列出紐約十佳早午餐(brunch)餐廳時﹐我發現自己經常光顧其中的四家。我絲毫感覺不到要象同齡女人一樣結婚、生子的壓力。而且還沒有人說我古怪--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最重要的是﹐我從不覺得需要為自己的美好生活感到不安。

和上面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我認為﹐《欲望城市》里對職場的描述雖然不多(多了還能好看嗎?)﹐但點到時都很精辟。經營畫廊的Charlotte結婚後辭職﹐婚姻失敗後再想找一份工作都很難﹐只能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做義工。女主角Carrie為了隨藝術家男友到巴黎生活放棄了多年的專欄﹐結果無比失落。沒有事業的支撐﹐再美麗浪漫的城市都會失去色彩。

袁莉
WallStreet Journal 2008-06-10

2008年6月5日星期四

“記憶衰退”背後的秘密

年華老去的各種跡象中﹐最可怕的莫過於智力衰退。我有時會腦子想著一個詞﹐指下卻打出另外一個詞﹔對於一個記者來說﹐這是令人不安的狀況。一般來說﹐打錯的詞總是接近於我所想的那個﹐比如說把“for”打成“of”﹐或是把“their”打成“there”。

這個問題還專門有個術語──語音錯語症﹔這只是老年失憶症中的一種﹐後者是各種智力衰退問題的俗稱。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一下子想不起一個名字、一個數字或是打算作什麼。

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的生物精神病學項目負責人穆拉利•多雷斯瓦米(P. Murali Doraiswamy)表示﹐我們認為絕大多數此類問題可能都是良性的﹐但這也是許多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最初症狀。多雷斯瓦米是新書《老年痴呆症行動計劃》(The Alzheimer's Action Plan)作者之一。

即使在正常衰老的情況下﹐人的認知功能也會從五六十歲開始整體變慢。在我們的大腦中﹐保證神經細胞交換信息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會慢慢衰減。大腦自身也在萎縮。連接腦前部與存儲區域的神經纖維腦白質會發生變化﹐導致信息處理時間延長﹐就好像電腦在讀取文件時出現暫時死機一樣。

多雷斯瓦米說﹐我們一下想不起來某些名字與日期﹐這通常是因為沒有對這些信息作恰當的“存檔”工作。可我們在第一次接觸這些信息時就沒有給於充分關注﹐尤其在同時處理多項工作時更是如此。紐約記憶研究中心(New York Memory Center)負責人、精神病與神經學家加亞特里•德維(Gayatri Devi)表示﹐“人類大腦的存儲容量是無窮的﹐但你不能同時運行過多程序﹐或很難同時兼顧這些程序。”這或許可以解釋困擾很多人的“左耳進右耳出”現象。

用心是記憶的關鍵。科學家目前認為﹐記憶分佈在大腦的各個區域。有關玫瑰的形狀、香味、刺痛的感覺及相關情感的信息分別存儲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多雷斯瓦米表示﹐當你想到玫瑰時﹐大腦的活動就像是額葉皮質在你大腦的每個部位作google式的搜索、尋找與玫瑰有關的存儲信息一樣。

德維談到﹐你對一個事物的體驗越豐富﹐你的記憶就越深。他進一步解釋說﹐如果你在美景佳釀陪伴下度過了一個迷人的夜晚﹐你一定不會忘記這個夜晚﹐因為那一晚給你留下了很多印記。而每次你在腦海回放那些情景的時候﹐就會再一次加強這些記憶。

重復也有助於增強名字或數字等抽象事物的記憶﹐記憶聯想也是這樣。那些在記名字方面很有一套的人通常會下意識地這麼做。但如果你處在睡眠不足、緊張焦慮或者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做到這點會比較困難。舉例說﹐新上任的首席執行長上台致詞感謝董事長的時候﹐可能突然磕磕巴巴地說不出董事長的名字了。

德維說﹐排除無關事物、去粗取精也是記憶的重要因素。你或許無法從久遠記憶中回想出1960年代的電視廣告詞﹐但你完全可以借助日曆、清單以及個人數碼助手等工具解放你的短期記憶。多雷斯瓦米建議道﹐讓那些小東西來幫你分擔記憶任務。

到什麼時候你需要為記憶衰退感到擔憂呢?

老年痴呆症患者通常能記得很久以前、模糊不清的事﹐但卻難以想起近期的事情和談話﹐或者想不起簡單的名字。多雷斯瓦米談到﹐如果一個人因為忘記看車位編碼而無法在肯尼迪機場的6層停車場里找到自己的車﹐那可能只是普通的老年失憶。但如果他連開了多年的車子是什麼顏色或車型都想不起來的話﹐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了。

行為、脾氣或記憶出現變化也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早期症狀。德維說﹐如果你一貫昏頭昏腦﹐那麼記性不好也沒什麼奇怪的﹔但如果你以往記憶非凡﹐現在卻開始記不住事情﹐這就比較讓人擔心了。

有時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並不明顯﹐在正常的衰老與老年痴呆之間存在大量有“輕微智能缺損”的人群。如果你對此感到擔心的話﹐那麼就請家庭醫生或記憶專家給你做個評估。事不宜遲﹐越早越好。當然﹐也有諸多其他因素會影響記憶﹐例如情緒低落、酗酒、甲狀腺問題、維生素缺乏以及內分泌失調等等﹔許多原因都是可以治癒的。但如果這是老年痴呆症引起的﹐那麼提早就醫可能有助於減輕症狀﹐延緩疾病的發展。

MELINDA BECK
WallStreet Journal 2008-06-02

2008年6月3日星期二

Pinched Consumers Scramble for Cash

After a long binge of borrowing, U.S. consumers face a credit crunch and a sagging economy. To sustain their living standards, many Americans are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 scrambling to raise more cash.


Sheron Brunner, 63 years old, bought a $250,000 life-insurance policy in 1997, planning to leave the proceeds to her three children. She faithfully made her $113 monthly payments. But after retiring in 2002 from her job running a homelessness-prevention program, her finances unraveled. Health problems forced her to siphon her savings. A monthly Social Security check of about $700, her only source of income, doesn't cover her medical bills and rising everyday expenses. In September, she moved to Wichita, Kan., from San Francisco to cut her cost of living.

It wasn't enough, so this spring she signed what's known as a life-settlement agreement with J.G. Wentworth, a company that buys life-insurance policies and other tough-to-sell assets. The contract transfers ownership of a life-insurance policy to a third party, who then pays future premiums and collects the benefit. Ms. Brunner received about $45,000 for her $250,000 term policy.

'It wasn't what I wanted,' she says. But 'with the economy the way it is, I needed that help now.'

As consumers max out their credit lines and banks clamp down on lending, many older and middle-class Americans are resorting to pricey, often-risky alternatives to stay afloat. Some are depleting their retirement accounts, tapping 401(k)s for both loans and hardship withdrawals. Some new fast-cash options allow homeowners to squeeze equity from their houses -- without the burden of monthly payments. One new product offers a one-time payment. In exchange, the company gets up to 50% of any future change in the property's value, typically collecting its share when the house is sold.

Americans are resorting to these more extreme measures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dwindling jobs, falling home prices, shaky credit markets and a sharp run-up in food and energy prices. Consumer confidence hit a 28-year low in May,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uters/University of Michigan survey of consumer sentiment. Consumer spending and income inched up 0.2% in April from March, but after adjusting for inflation were flat, government data show.

Many people are resorting to more conventional means of borrowing: In March, consumers had a record $957 billion of credit-card and other types of revolving debt outstanding -- up about 8% from a year earlier, 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data from the Federal Reserve.

But businesses are reporting greater demand for newer cash-raising techniques. Reverse mortgages are gaining new favor. Secured by a home's equity, this vehicle can provide consumers with a lump-sum payout, a line of credit, periodic payments or a combination thereof.

Also flourishing: niche products that quickly unlock the value of a particular asset. Life settlements, once marketed mainly to the wealthy,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as companies target smaller policies, like Ms. Brunner's. A number of companies cater to people who've won personal-injury settlements -- which are often paid over a period of years -- by buying them out up front, typically for a sum much lower than the amount of the payments sold. Reserve Solutions Inc. of New York offers debit cards to help workers access funds from preapproved 401(k) loans.

Costly Solutions

Though seemingly convenient, each of these fast-money options 'is an expensive way to tap cash,' says Tom Orecchio, chai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Advisors. 'You don't want to do these things unless you absolutely have to.'

In life-settlement transactions, sellers like Ms. Brunner often receive only about 20% of their policy's face value. People who sell the rights to their legal-settlement payments often forfeit much of those payments' value.

Ken Murray, chief marketing officer at J.G. Wentworth, the company that had the life-settlement agreement with Ms. Brunner, says that in many cases, it may be wiser for consumers to do a transaction like a life settlement rather than 'incur additional debt in order to finance what you need to do.'

While 401(k) loans generally carry reasonable interest rates, individuals who take them lose some of the valuable power of compounded returns -- jeopardizing their retirement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Reverse mortgages often involve high fees and costs, which often add up to as much as 5% or 6% of the home value. A homeowner or his heirs must typically sell the house to repay the loan, which becomes due when the borrower leaves the home for more than one year or dies. So an owner who becomes incapacitated and needs an assisted-living facility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could face a huge balance due immediately.

Despite the risks, business in the fast-cash lane has been accelerating. In 2007, 18% of workers had taken a retirement-plan loan within the past year, up from 11% in 2006, says a recent survey by Transamerica Center for Retirement Studies. The number of federally insured reverse mortgages is also ticking up. From January through April of this year, lenders originated 40,068 such loans, compared with 37,020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recently issued investor alerts warning consumers about the high costs of reverse mortgages and the opacity of the life-settlement market. More broadly, it also cautioned that some cash-now transactions could hurt consumers' ability to qualify for certain benefits, like Medicaid. A lump-sum payment from a life settlement or reverse mortgage could leave an individual with too much cash to be eligible for such programs.

The costs of reverse mortgages 'are all very straightforward and upfront and disclosed,' says Peter Bell,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Reverse Mortgage Lenders Association. Doug Head,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Life Insurance Settlement Association, says the life-settlement industry is 'pretty good at disclosures,' but notes that regulations pending in a number of states will help improve information for consumers.

Robert Hamzey, a California real-estate agent and financial planner, has been brokering life settlements for years. But last year, as the housing market soured, he started promoting them as a way for his real-estate clients to fund a down payment. 'You can't believe how elated these people are when you find an asset that they didn't know existed,' he say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differs from past downturns. During the last recession, home prices were still rising, many consumers could borrow against their home equity, and credit was more widely available. Now, 'real spending is hardly growing, and that's something we haven't seen since the early '90s recession,' says Scott Hoyt, senior director of consumer economics for Moody's Economy.com.

Tempting Options

Because they often have plenty of equity in their homes, but lack sufficient income for everyday expenses, older Americans are finding products like reverse mortgages especially tempting.

Daniel Petelin, 62, lives in a roughly $1.8 million house in Redwood City, Calif. His mortgage debt on the place, about $16,000, is minimal. But the freelance public-relations and event manager, who has an income of about $47,000, is still feeling pinched. 'Eggs a few months ago were 79 cents a dozen. Now they're $1.79.' With gas in his area about $4 a gallon, he's planning car trips carefully. He has cut back on eating out. And next year, his health-insurance premiums are going up to about $600 a month.

Single with no children, Mr. Petelin doesn't want to sell the four-bedroom house where his parents lived for nearly 70 years. He's not interested in a home-equity loan, as he doesn't like the idea of making monthly payments. Instead, he's planning to take out a reverse mortgage backed by the equity in his home.

He has shopped around with a few lenders, but has yet to take out the loan because in the midst of the credit crunch, he's found some banks hesitant to lend the amount he's seeking -- roughly $580,000. Still, he intends to take a loan in the near future because he says he needs the cash.

The so-called REX Agreement, launched last year by REX & Co., a San Francisco real-estate investment company, offers a different strategy. Not technically a loan, it gives homeowners a cash payment, typically about 13% of the home's value. Upon a sale of the home -- or the owners' death -- the company pockets as much as 50% of any change in home value during the time the agreement was in force. To qualify, applicants need not have much equity in their home. The minimum is 25%.

Such an arrangement sounded good to Tom Terrill, 75, of Kenilworth, Ill. After being diagnosed with an autoimmune disease in 2001, he didn't expect to live more than a few years. So, he stopped working and began focusing on enjoying life.

But after receiving a lung transplant in 2005, the retired financial-services executive now has a longer life expectancy -- and a rising cost of living that exceeds his Social 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come.

'I needed to do something to get more cash or reduce my expenses or live in a very, very much downsized [home],' he says. In May, he signed a REX Agreement and received about $406,000 in exchange for 50% of any future change in the value of his $3 million home.

Some financial planners are skeptical of such newfangled products. A home can be a valuable buffer against unexpected expenses, and if owners are 'taking future appreciation and selling it and using the money now,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in the future?' asks Jon Beyrer, a fee-only financial planner in Solana Beach, Calif. He would look at a transaction like the REX Agreement only 'as a last resort,' he says.

Tjarko Leifer, managing director for marketing and strategy at REX & Co., maintains that with a REX agreement, homeowners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substantially in the future change in value of the property, and the equity you have built up in your home is not eroding over time,' as it can with a reverse mortgage, says. In a reverse mortgage, the rising debt level can gradually consume all of a homeowner's equity, but this won't happen with a REX Agreement.

Even the most financially-savvy consumers are breaking some time-honed rules. Paul Herman, 51, is an attorney who represents consumers with debt and credit issues. He recently started a new law practice and went through a divorce. At the same time, his Boca Raton, Fla., house sat on the market for months without selling. With money getting tight, he went to his bank to investigate a business loan. But 'with the rates I'd have to pay, it wasn't worth it,' he says.

He tapped into his retirement savings instead, taking one loan and one taxable withdrawal. His logic: 'Why plan for retirement if you can't make it today?'

Eleanor Laise
2008-06-03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高息掛鈎票據 ELI

上市的股票掛鉤票據(簡稱「票據」)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一種嶄新投資產品。股票掛鉤票據在證券市場上市,透過第三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進行買賣,且須遵守香港交易所的規則及規定。

世界各地很多金融市場都有銀行及財務機構發行這種結構性產品,推銷對象是一些想賺取較一般定期存款為高的息率,亦願意接受最終可能只收取股票或蝕掉部份或全部本金風險的大小投資者。與其他投資一樣,票據投資者在作任何投資決定前應先了解有關產品。

購入股票掛鉤票據時,投資者已等同間接沽出正股的期權。要是正股價格變動正如投資者所料,他便可賺取主要來自沽出期權所得期權金的預定回報。如變動與投資者的看法背道而馳,則可能要蝕掉部分甚至全部本金,又或只收到價值比投資額為少的正股。

ELI 種類

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買賣的股票掛鉤票據分「看漲」、「看跌」及「勒束式」三種,投資者可按本身對正股價格走勢的看法而選擇。香港交易所日後或會提供其他種類的股票掛鉤票據供投資者買賣。

「看漲」票據

看好正股的投資者可選擇「看漲」票據。「看漲」票據在到期日有兩種償付安排:

1.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等於或高於行使價,投資者可獲得相等於該票據總票面值的金額(本金及利息)。

2.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低於行使價,投資者會收到以行使價計算的指定數量正股(票據總票面值除以行使價)。要是票據是以現金代替股票結算,投資者可獲得的金額會根據正股收市價釐定。

「看跌」票據

看淡正股的投資者可選擇「看跌」票據。「看跌」票據在到期日有兩種償付安排:

1.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低於行使價,投資者可獲得相等於該票據總票面值的金額(本金及利息)。

2.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等於或高於行使價,投資者會收到發行人按下述公式計算的款項:每手票據票面值 - [每手票據以行使價計可收到的正股數量x ( 收市價 - 行使價 ) ];當中「以行使價計可收到的正股數量」即總票面值除以行使價。該款項必為正數,但若收市價是行使價的兩倍或以上,則所收金額將是零。

「勒束式」票據

若認為正股會在若干水平徘徊,投資者可選擇「勒束式」票據。「勒束式」票據在到期日有三種償付安排︰

1.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是在兩個行使價範圍內(等於或高於低行使價,但低於高行使價),投資者可獲得相等於該票據總票面值的金額(本金及利息)。

2.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等於或高於高行使價,投資者會收到發行人按下述公式計算的款項:每手票據票面值 - [每手票據以低行使價計可收到的正股數量 x ( 收市價 - 高行使價 ) ];當中「以低行使價計可收到的正股數量」即總票面值除以低行使價。該款項必為正數,但若收市價等於高、低行使價之和或以上,所收金額將是零。

3. 如正股在到期日的收市價低於低行使價,投資者會收到以低行使價計算的指定數量正股(票據總票面值除以低行使價)。要是票據是以現金代替股票結算,可獲得金額將根據正股收市價釐定。

資料來源至香港交易所

ELI 前身是 ELN ,截至現時為止,在香港交易所所交易的 ELN 只是小貓兩三隻,而投資者若想正式把資金投資到 ELI 處,就可以到港交所外圍的莊家所指定的中介人上進行買賣。一般而言,要進入 ELI 這個衍生工具巿場,投資者首要條件是資金達到最少 HK$100,000。大家可能會哇言,為甚麼這個衍生工具和其他 CBBC、Warrants 等入場費高這麼多呢?

若要說高的話, ELI 相比起 Accumulator 和 Decumulator 入場費已經算作為低了。其實,投資者玩得起 ELI 時,不論是投資上述那三種種類,到最後贏得大錢的人總會是莊家,而投資者一旦運氣不好,就會弄至手上成身股票或債台高築等。

由於 ELI 是沒有「引伸波幅」和「槓桿」等,只是純以正股或指數的升跌在指定的限期內得到利潤,故高息掛鈎票據 ELI 就連專業投資者(投資資金為 HK$40,000,000 或以上)也不會某某然投放資金在 ELI 上。

那麼,你會問編作者 Mr. S,要是 ELI 這麼高風險,那麼要怎樣投資才算好呢?說衰一點,就是不賭就是贏。投資同賭有甚麼分別?在筆者眼中可算是沒有甚麼分別?若強要說分別,那就是「投資」和「投機」的分別;前者是有時間性的控制,而後者則是在剎那間定生死。

ELI 本身入場費用高且一旦投資失誤就會弄至成身股票,,若投資者覺得自己有足夠資本作投資 ELI,那不坊可以考慮筆者的意見,那就是「一高兩低」的投資手法,但這個手法的資本最少要確保投資者本身能承受一次過買入所有股票款項。

所謂「一高兩低」的投資方法,是買入一個升和兩個跌的 ELI。也許,筆者用例子說明會比較好一點。

投資者在 $100 時買入 X 股的一首「看漲」和兩首「看跌」票據。
每首 ELI 為 $50000
每首為 500 股
交收支付期為 120 日
準孳息(年息)為 15%
看漲 ELI 目標價為 $105
看跌 ELI 目標價為 $95

在 120 後, X 股出現三個可能性︰

1. X 股維持在 $95 和 $105 價位之間
投資者不能賺取準孳息,更要以兩首 $95 和一首 $105 的價錢,買入所有股票。當然,投資者收股票的一刻沽出兩首 $95 元的股票以減少損失,但已經損失了孳息的利潤。

2. X 股跌破或到達 $95
投資者可收取兩首以 $95 元買入的 ELI 孳息,但卻要損失以一首 $105 價錢買入的 X 股。由於只是一首 $105,故投資者手上的股票可以持續擁有,直至 X 股價到達 $105 或以外時方沽出,但時間值的損耗怎樣也會出現。

3. X 股升過或到達 $105
投資者可收取一首以 $105 元買入的 ELI 孳息,但卻要損失以兩首 $95 價錢買入的 X 股,當然,投資者收股票的一刻沽出兩首 $95 元的股票已賺取損失了孳息的利潤。

三個不同的情況,若以一高兩低的玩法參與 ELI 的買賣,投資者最理想見到的就是最後者的情況,而最不幸的就是最前者。故勿論各下投資結果如何,最終賺大錢的由始至終的都是莊家,因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不吃魚的貓。

最後好老土的也要說,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投資者作出任何認購前,應細閱有關高息掛鈎票據之銷售文件及風險披露。

Mr. S
2008-06-01

2008年5月28日星期三

02 Professional

近來工作和考試繁忙的關係,編作者少了自己寫 blog 和找題材寫東西。事實上,近來在編作者身邊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和太急,很多時候都令人喘不過氣來是也。

香港是個亞洲金融貿易中心,在這個寸金尺土之地要爭取好的職位和力爭上游就只有不繼的進修和建立更大的人際網絡。如果你是有心在金融銀行業發展,Securities and Futures Intermediaries (SFI) 資格是不能缺少,當然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 或者 Charter Financial Planner (CFP) 都是相當重的要的資格,但對比上來 SFI 資格比較容易考取。

12 Papers Examination

SFI 本身有 12 份試卷,當中 Paper 4 和 Paper 10 是不用考試但卻需要在其他試卷中取得合格的成績方能得到其合格的資格。Paper 1 至 6 為「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而 Paper 7 至 12 則為「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那麼你會想, 要 12 份試卷合格要需要多少時呢?筆者可以告訴大家,其實有心去溫習和用心考試(筆者也不能一 take 過合格)要合格其實是不太難,如若你是大學畢業生,Major 是 Business Law / Legal Studies, Economic & Finance (E&F), Account & Finance (A&F) 和 Minor 是 Business Account, Economic 和 Finance 等相關科目,那麼你就只需要考取 Paper 1 就可以取得 SFI 的資格,而歷來 Paper 1 的合格率以 average 計算,則不到 40%,而合格分數則為 70% or above。

筆者好像在打沉大家的意志,但實際上讀商科的學生比起其他科目的學生或沒有學位的人士,他們要得到 SFI 資格付出的努力和腦力還要多呢!另一方面,筆者忘記說一點,就是如果因為副學士升讀其他外國院校或 Top-up Degree 的人士,只是副學士時是商科之後拿到 Degree 學位也可以得到 Examption 的待遇。

萬一,真是萬一 Paper 1 不能 1 Take 過合格但其他 Paper 7, 8, 9 等取得合格,也可以登記成為「臨時證券及期貨從業員」,有校期為六個月(半年)。在到期前 14 天時,若仍未取得 Paper 1 合格資格,可以申請延期,而臨時從業員資格則不會超過十二個月的期限。故此,筆者也苦心勸慰要未得到 SFI 資格的人士,不要因這個條例要找一年快錢,而不用心去考取 SFI 的資格。

前途和錢途

從事證券及期貨從業員的人,在筆者所認識的朋友中可分為 Dealer 或者 House Dealer 以及 Researcher 三個主要類型,而這三個類型不論在銀行、i-bank 或者證券行工作也是一樣的,只是薪金和待還會不同。所謂 i-bank 投資銀行,是指銀行本身有能力作投資工具發行人,發行 CBBC 牛熊証或 Warrants 認股証等,截止 2008 年 5 月,在香港合資格的銀行則為 24 間,而最為人熟識的則是 ABN, UBS 和 BNP 等。

說回三大類型的工作,Dealer 同企街的 Sales 沒有甚麼分別,這個職位多數沒有底薪要靠 Commission 為生,而 Commission 則是受託人每次投資金額的 30 - 50% 不等,視乎每間公司的決策,而正式薪金方面則是有兩樣,1 是全 Commission 不計 Quoter, 2 是 Basic Salary + Commission 但要每個月交數,是前者辛苦還是後者辛苦,則只有當事人方知道。可以說的是,如果身邊存有一定的客人時,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House Dealer 和 Dealer 不同的地方是他們不用自己找客人,他們的工作只是為客人和公司 Dealer 做「放盤」和「落盤」的工作,收入方面則視乎其工作經驗而定,有些好的公司會是固定底薪加 Commission。做 House Dealer 的好處是不用自己跑數,但不好處是不會見客,人際網絡要增加的機會比做 Dealer 的為細。

最後一樣是 Researcher ,坦白說,筆者也不知道這個職位請人的要求是甚麼,筆者看過最高要求的公司列出的 Requirement 是 SFI plus MBA 和 CFA Preferred 但卻做一個 Junior Researcher 的職位;而看過最低要的的公司則只是要求 F.5 graduate plus SFI Paper 1, 4, 7, 8, 9,可以說是不同公司對這個職位的重視和嚴緊度。人工方面,Research Assistant 則為 HK$8000 - 10000,而 Researcher 則是 HK$13000 - 18000,Senior Researher 則是 HK$20000 or above 視乎工作經驗和有沒有 CFA 資格。

從事每一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風險存在,夢想和現實往往是兩回事,故筆者在此聲明,各讀者因本人 Mr. S 所寫的文章而沒有思考過自己是否適合,只因「錢」為原則而入行,最後感到後悔,編作者是不會負上任何責任的,因前途是掌握在你手,不是在編作者的手中呢!

Mr. S 2008-05-28

下期 Professional 預告
城中另一熱門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MP)

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

王石“捐款門”與總裁博客

我上週寫的一則新聞中提到﹐四川大地震後﹐在中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捐款熱潮之時﹐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因為在個人博客里為萬科捐款二百萬辯護﹐說了一些自己事後都覺得不合時宜的話﹐激起了民憤﹐成為眾矢之的。一些網民甚至稱此事為王石的“捐款門”﹐借喻“水門事件”和“伊朗門事件”對尼克松和里根兩位美國總統的影響。

王石絕不是第一位﹐也不會是最後一位因為網上不慎言論而惹火燒身的商界人物。公司總裁和高管寫博客﹐在論壇上發表意見的越來越多﹐效果如何卻尚無定論。

做得好的﹐象這次“捐款門”之前的王石博客﹐有助於加強與公眾、員工和投資者的交流﹐幫助公司樹立好的品牌形象。但做得不好時﹐輕則損害個人和公司形象﹐重則惹官司上身。

美國商界寫博客的人也很多﹐比較有名的有Sun Microsystem留馬尾辮的總裁Jonathan Schwartz(http://blogs.sun.com/jonathan/)﹐Marriott國際酒店年逾七旬的董事長J.W. “Bill” Marriott Jr.(http://www.blogs.marriott.com/)﹐和億萬富翁、NBA達拉斯小牛隊老板Mark Cuban(http://www.blogmaverick.com/)。他們既寫商務理念﹐人生參悟﹐也吹捧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或攻擊對手。

有時侯﹐他們博客的內容會成為新聞。我曾報道過時任摩托羅拉首席技術官的Padmasree Warrior(現任思科首席技術官)﹐在她的博客里批評競爭對手蘋果公司的iPhone。

我一度最喜歡讀的總裁博客是“Steve Jobs秘密日記”。這個博客開始是由一位自稱“假Steve Jobs”的匿名作者寫的﹐口吻模仿有尖酸刻薄、狂妄自大名聲的蘋果公司總裁Steve Jobs﹐以獨白的形式﹐對硅谷各色人等﹐從比爾-蓋茨到甲骨文公司創始人Larry Ellison百般奚落﹐對我們這些報道科技公司的記者也不放過。去年初﹐這位寫手的身份成為硅谷一大懸念﹐引起很多猜測﹐一些人甚至堅信作者就是Steve Jobs﹐連比爾-蓋茨都開玩笑聲明自己不是假Steve Jobs。最後寫手現身﹐原來是《福布斯》雜志的一位資深編輯。

雖然越來越多的公司高管開始寫博客﹐但有意思的不是很多。在很多美國公司﹐這類博客在每次發帖之前都會由公關部和律師審閱、修改﹐以免造成公關危機或惹上官司。但這種做法與博客本身的特點有很多沖突。好的博客需要觀點鮮明﹐至少要有色彩﹐這樣讀起來才有意思。經過公關和律師之手改過的文章還能剩下多少可讀性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般不喜歡讀這類博客。如果可能的話﹐我願意讀沃倫-巴菲特的博客﹐因為他夠智慧。還有真的Steve Jobs博客﹐因為他夠尖刻。

但偶爾也有不循規蹈矩的高管寫出格的話。在美國﹐因網上亂發言跟頭栽得最大的要數綠色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s董事長兼總裁John Mackey。他從1999年到2006年在雅虎財經網上的股票論壇以假名發了幾千條帖子﹐多是說Whole Foods的好話﹐反駁網友的批評﹐或是貶低競爭對手。後來被我們報社一位記者披露﹐掀起軒然大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曾調查他用假名發帖子時是否不恰當地披露過信息。Whole Foods董事會也對他進行了內部調查。他去年7月因為這些調查停止寫博客﹐上週開始續寫。第一句話是:“我無法形容能重新開始寫我的博客感覺有多好。”

說實話﹐一直以來﹐我還比較欣賞王石的博客﹐因為它符合觀點鮮明、有色彩這兩條標準。他的直率和公開無論在中國商界還是在美國商界都算少見。讀他的博客﹐你對他這個人會有比較清楚的認識﹐當然喜歡不喜歡是另一說。我曾經跟美國朋友戲言﹐如果中國有總統選舉的話﹐那幾個寫博客的商界大腕們當選的機會可能會比較大﹐因為起碼中國網民們對他們的瞭解比對政府高官多得多。(現在的情形已是完全兩樣)

我上週就“捐款門”採訪王石時﹐他說他沒有想到自己針對網民評論的一個回帖會引發如此大的反應﹐他現在意識到那些話也許幾年以後可以說﹐但在當前這種情況下說確實不合適。他擔心這次事件對公司形象造成壓力﹐還令很多善良的人失望。但現在他再做什麼﹐都會被說成是做秀。

但他最後還是堅持﹐中國的網上論壇不應該實行實名制﹐雖然有些人會不負責任地發泄情緒﹐但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能鼓勵更多的人發言、講真話。

我希望王石能象保持他博客的風格﹐也希望網民們給他個機會﹐因為中國社會需要透明和公開。沒有前幾年大家為公開和透明做出的努力﹐今天就不會有企業與富人應該怎樣回報社會這個討論。

袁莉 2008-05-27
WallStreet Journal

2008年5月22日星期四

是自私?還是無私?

經過一年數天的四川地震新聞剪報給各大小讀筆者網頁的看眾後,筆者 Mr. S 出現了一種想法,就是平時看編作者這個網頁的人多數是筆者的好友。可是,近來因四川地震後的剪報出街後,讀者人數突然增加了,我相信無心看報的人多於看報的人。是否大家也很忙連看報紙選擇看甚麼的東西也要人幫忙呢?編作者對此產生了好大的疑問。

四川地震災情告急,但從筆者眼中看到的東西是,有心人和真心想去教災的人有多少呢?那些所謂非謀取暴利機構說的賑災數目,是否真的如那個數巿民損多少,他們就送多少過去賑災呢?筆者由少到大都有一個問題到現在都沒有解決的,就是非謀取暴利機構經常說人們損了多少多少,實際上那個數字是否一定準確是一個問題。故勿論那個數字是否等同人們捐獻的數目,最重要的還是賑災款項確實能幫到災民。

說到災情的另一個議題,就是災後的重建項目。不少商人正著手計劃災後重建的工作,包括筆者的老闆,但是編作者亦都想問一句,就是你們商家有多少人是真心為幫助中國不是為錢而幫手重建四川人民的家園和院校呢?其他的商家筆者並不知道,但筆者的老闆意向則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

對於一個四川人,四川地震發生後他所擔心的並不是自己的鄉親而是自己在四川的工廠有沒有事,當他知道工廠(其實是老闆情婦所有的公司)下塌後,他埋頭煩惱的只是自己從地震中損失了多小金錢。另一方面,為了要籌集資錢重建自己的工廠,周圍找水魚上釣,最後他真的釣了一名外國商人,名義上是幫四川工人和巿民重建工場,但實際上則是重建自己的工廠從中省回不少的成本開資。

再不說自己的老闆,說說香港的投資人士,他們看到災後需要重建的問題,大量放資金在基建股中從而獲利。這種心態可以稱得上為「發災難財」又或者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對於這類人,編作者是極之鄙視他們的,試想想自己出事後,別人同樣對待他們時,他們就會感受到當中的辛酸滋味。

國難當前 匹夫有責

究竟港人是捐款賬災是真心,還是只是希望建立好自己一個良好的印像呢?不管誰對誰錯,救災的事情應該放在第一位,至於那些重建項目則安頓好川民後才一步一步的進行吧!國以民為本,若國家沒有人民的支持,那只會從蹈歷史的足跡,走向滅亡的道路。要記得「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故溫總一句「是人民養活你們的,你們看著辦吧!」觸動了全國人民的心靈和安慰了受傷的四川災民靈魂。有多少人明白溫總的說話則不得言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說話套用在各層面也是適合的。

有人無私的奉獻,甚至將性命也獻上去救人;有人則自私的,看著災難而發災難財。要做個自私的人,還是做個無私的人,則是上帝給人類的自由,你有權去選擇做自私發災難財的人,也可以選擇做無私身心金錢捐獻精忠報國的人。是留方百世,還是遺臭萬年,則是你自己的選擇和思考的地方!

Mr. S
2008-05-22

2008年5月1日星期四

經歷使王祖藍成長

王祖藍今年(2008)廿七歲,高五呎四吋,個子小,聲音大。香港電視觀眾對王祖藍的印象較深刻,因為王祖藍王祖藍持兒童節目,也唱歌,近年還拍劇集。

從小王祖藍不擅長運動,但唱歌、辯論、演戲,凡是用口的,樣樣都喜愛。所以,雖然並不高大威猛,風頭倒也不弱。老師曾在王祖藍的成績單上批:「很有領袖才能,但宜謙卑。」意即王祖藍有點驕傲。其實這只是自卑感作祟,因王祖藍王祖藍忖身材不高,有補償心理,總想在別的事上與人一較高下。

王祖藍王祖藍並不富有,不過父母對王祖藍們兒女關懷備至。他們都覺得王祖藍王祖藍話,學業和比賽成績都好,且能言善道,做人也好像頗負責任。他們不覺得王祖藍王祖藍毛病,因為他們看不見王祖藍的內心世界。

荳芽夢醒

王祖藍為人感性、早熟,小小年紀,便對愛情有所憧憬——可能因愛看電影和愛聽流行曲的緣故,滿腦子都是浪漫的愛情故事。荳芽夢始自十二、三歲,便與女孩子拍拖,而她們也覺得王祖藍老實可靠。

十六、七歲時,王祖藍與合唱團一位團友正式交往,她年齡比王祖藍小。他們交往了一兩年。但那時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愛,只覺得很喜歡和她在一起,希望她一生一世只愛王祖藍一個人——即或將來王祖藍對她不好,或另有女友,她都要情比金堅,永遠愛王祖藍。當然,這是極自私的想法。結果就是分手,因為她不能忍受王祖藍。失去了才懂珍惜,才想到對方其實是個很好的女孩,而且對王祖藍很好,可惜已無法挽回。

轉捩點

一九九八年,王祖藍十七歲,中學畢業,考進演藝學院。與女友分手後,才開始認真尋求上帝。兒時也去過教會,但不穩定;稍長,要兼職,就不去聚會了。一天在回家路上,車子正停在九龍城浸信會門前,王祖藍不由自主地走進去;看見一位女傳道,面貌慈祥,正唱著王祖藍小學時唱過的詩歌。當時的感覺彷彿回到了小學時代。那位女傳道,就像王祖藍小學一年級時的女校長。校長很疼王祖藍,上音樂課時,常特地過來聽王祖藍唱歌,她也教聖經。想起以前的女校長,頓時重拾兒時那種純潔的感覺,反省現在的自己是多麼的污穢。其實,王祖藍很渴望單純,可惜由於受環境的污染和內心的私慾交迫,漸漸失去純真。散會後,王祖藍立刻趨前,請女傳道介紹王祖藍一個適合的團契。之後參加團契,導師林文福講「愛情的等候」,正適合王祖藍,便留了下來。

不少人說,演藝學院是基督徒的墳墓。因為讀藝術很容易受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想的開放、藝術的沉醉所影響,會容易離開上帝。感謝上帝保守,為王祖藍安排一群愛主的基督徒彼此守望相助,互相勉勵提醒,使王祖藍在演藝學院五年,靈命漸漸扎根。記得當時特別求上帝改變王祖藍那張永不饒人的嘴巴。過去王祖藍總喜歡挖苦、譏諷、爭辯,漸漸學會用口祝福、與人分享。現在弟兄姊妹都願意找王祖藍談話,和王祖藍分享。

當時王祖藍所參加的團契有各階層人士:窮的、富的、家庭破碎的、精神有問題的... ...聽他們分享,覺得自己很幸福。但不知如何幫助他們,因不了解他們。於是禱告上帝,說:「上帝呀,如果真要用王祖藍,請考驗王祖藍吧。王祖藍沒有甚麼經歷,不懂得怎樣幫助他們。」

失敗後學習

禱告以後,隔了幾天,收到以前女友給王祖藍的一封電郵,叫王祖藍別再找她,說王祖藍找她一次,她就傷心一次;又說,王祖藍根本不懂她。事緣王祖藍去教會以後,仍與她聯絡,常對她說:「王祖藍很愛妳,現正在教會學習何謂愛。」卻不知道二人都變了,跟以前不同了。

王祖藍留意她寫電郵的時間,正是王祖藍禱告上帝的那晚,於是覺得,這是上帝給王祖藍的答覆和考驗,心裡釋放,並感謝天父讓王祖藍知道,一個人犯了錯,後果須自己承當。王祖藍也感謝上帝,當時王祖藍還年輕,尚不至悔之已晚。王祖藍明白,那次王祖藍很傷害對方,也很傷害自己。之後更知自己有很多軟弱,不禁暗問:為甚麼男人會這樣?為甚麼一個年輕的男孩子可以這樣?

從前,王祖藍看不見自己的黑暗面,總以為能用驕傲掩蓋自卑。感謝上帝,讓王祖藍在演藝學院讀戲劇時,看到很多人性的軟弱。反觀自己,心裡有驕傲、自私、敗壞、情慾、操控慾... ...,王祖藍承認,王祖藍本來就是這樣醜陋。感謝主耶穌赦免王祖藍,拯救王祖藍,給王祖藍機會從頭開始,在主裡學習。

從那次戀愛失敗至今,王祖藍在感情上時有起伏。但在主耶穌裡王祖藍學會怎樣保護對方,同時也了解自己是否真愛對方。現在縱使很喜歡一個女孩,也須在上帝面前等候,因和她在一起並不一定對她有利。王祖藍應該學習為她的利益著想。例如:現在表達,談戀愛,是否適合呢?以前王祖藍不懂想這些,聖經卻說得很清楚:「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哥林多前書十三48)王祖藍得好好消化,並且實踐。

更大考驗

誰料更大考驗還在後頭。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演藝學院有個藝術交流,他們去廣州演出。出發前一週,爸爸不在家。王祖藍問媽,她說爸去潛水了。爸爸和王祖藍興趣不同,他是個運動健兒,喜歡騎馬、駕摩托車、滑浪風帆、潛水、打壁球等。所以王祖藍沒懷疑,並如期出發。

一星期後,回到家裡,見爸媽弟妹四人都在,很是快樂,便口若懸河地告訴他們廣州之行的所見所聞。卻見他們個個木無表情,不覺心裡納悶。後來爸支開弟妹,告訴王祖藍,他患了癌症。真是晴天霹靂!

原來,王祖藍去廣州前那一個多星期,爸進了醫院,切除腸腫瘤,接著又做化療等。媽不想影響王祖藍去廣州的演出,沒告訴任何人,連一個親戚也不通知,因王祖藍是家中長子,怕他們會告訴王祖藍。直等到王祖藍走後,媽才將爸患癌的事告訴親朋。原來爸媽在十一月底已知道這個消息,媽忍著近一個月不告訴人,心裡多苦!王祖藍回家後,電話響個不停,很多親戚打電話來,都談及爸患病的事。想到爸媽忍了一個多月,而王祖藍竟一無所知,不禁泣不成聲。

林傳道知道後,和王祖藍禱告。當時家中只有王祖藍和妹妹是基督徒。教會弟兄姊妹都很關心,介紹醫生,送藥物,送補品,常常家訪、分享。幸好在前幾年王祖藍的靈命在基督裡扎了根,知道這是屬靈的爭戰,於是提醒自己,無論遭遇甚麼事,都依靠上帝,這樣心裡漸漸寧靜。

過了一年多,爸爸掃瞄後得知一切平安;雖仍不信耶穌,也很接納弟兄姊妹的關懷,聽他們分享信仰經歷。後來醫生說,爸可以接受大腸接駁手術。爸爸很開心,以為可像從前一樣,不必整天掛著個袋子,甚或能再去潛水、打球... ...。他們一家都很高興。手術前一天,大家還在一起開玩笑。怎料次日開刀,打開肚子,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頓時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仿似從天堂被打落地獄。對爸爸來說,更是很大打擊。對王祖藍也是重創。因王祖藍期望上帝憐憫醫治爸爸,祂卻不理,實在太叫人失望了!

發脾氣

回想過去一年多,王祖藍常陪著爸爸進出醫院,很熱切地向周圍的人傳福音。那時好像很有信心,又覺得上帝與爸爸同在。但這天晚上,王祖藍竟忍不住向上帝發脾氣說:「王祖藍很不願意再向禱告!王祖藍不願意向禱告了... ...理性上王祖藍知道一定會賜福給王祖藍,但感情上王祖藍無法接受。如果在,請告訴王祖藍!」那天晚上,王祖藍不停問上帝:「在哪裡?」

那夜,睡在爸鄰床的,是個十七歲的少年。他腸內生了二百多粒息肉。已凌晨兩點多鐘了,他還翻來覆去,無法安寢,好像很痛苦的樣子。以往王祖藍看見這種情況,一定會過去為他禱告。但那晚,王祖藍對上帝發脾氣,至深夜也不願意禱告;只說:「上帝呀,如果要王祖藍過去,告訴王祖藍吧!」

當時,弟弟在爸和少年人中間的硬椅上睡覺,很不舒服,就醒來。王祖藍叫他過來睡在王祖藍坐的軟椅上,王祖藍便坐到那少年人旁邊。他仍翻來覆去無法入睡。王祖藍問他:「你怎樣了?」他告訴王祖藍,手上種了一粒用來注射藥物的痘,那痘扯著他,痛死了,睡不著,明晨七時又要做手術。王祖藍終於忍不住對他說:「王祖藍是基督徒,為你祈禱好嗎?」他說:「好吧。」於是王祖藍為他祈禱,求上帝減輕他的痛楚,讓他安睡,明天手術順利... ...

上帝仍在

當時王祖藍的禱告其實沒有多大信心。禱告完了,那少年把手在王祖藍眼前張張合合,告訴王祖藍說:「王祖藍現在一點也不痛了!」真神奇!王祖藍立刻對他說:「那麼你睡吧,這是上帝的工作。」之後,他睡得很甜。王祖藍走到一旁禱告,不禁哭了出來。王祖藍說:「上帝呀,王祖藍至今才明白,雖在生死的問題上沒答應王祖藍;在爸爸生病這件事上,沒答應王祖藍;但在這少年人身上,回答了王祖藍:『王祖藍在這裡!王祖藍一直都在!』」這回答王祖藍一連聽到好幾次,真不得不向上帝降服。王祖藍深知道,無論處境怎樣,上帝仍在,祂就在王祖藍身旁。

爸爸出院回家,有一夜,須再入醫院,他就摟住王祖藍說:「王祖藍一直有祈禱,一直為你們祈禱呀!」爸爸知道王祖藍很希望他信耶穌,他這樣說是向王祖藍表示,他其實心裡信上帝,不過沒告訴王祖藍罷了。

過了一段時間,爸爸被送入白普理善終院,每晚都要注射嗎啡止痛。王祖藍每晚為他祈禱,求上帝醫治,減輕他的痛苦。有時他因過於痛苦,或發惡夢,會發脾氣,不願意禱告。

感謝父親

二○○二年四月的一個晚上,爸爸又感到很痛。王祖藍說:「你睡吧,王祖藍為你祈禱好嗎?」平時他會昏睡過去,但那晚隔了十幾秒,又清醒過來,說:「阿哥(因王祖藍是長子,家人都這樣叫王祖藍),你是不是替王祖藍祈禱呀?」王祖藍心中突然有個感動,很想在禱告中感謝他。王祖藍第一次說了一大堆感謝的話:「感謝上帝,賜王祖藍一個好爸爸,他一直為這個家盡上自己的責任。王祖藍感謝爸爸在這段日子為他們打這場仗,並立下做父親的美好榜樣。謝謝爸爸為他們從小到大所做的一切... ...」王祖藍一一數算爸爸一生在他們家所作的,之後,以詩篇廿三篇結束禱告。

王祖藍感到爸爸緊緊握住王祖藍的手,是清醒的,完全聽到王祖藍的禱告,不是在昏迷狀態。禱告完畢,他的情況轉危,於是通知家人。就這樣,爸離開了他們,享年僅四十六歲。起初醫生說,他只有三個月生命。結果他活了兩年多。喪禮那天,王祖藍與親戚分享說:王祖藍很感恩,因現在天上有兩位父親在等著王祖藍。上帝知道爸那天晚上要離去,就感動王祖藍講了一番感謝爸爸的話,並且以詩篇廿三篇作結,讓他知道要回到天父那裡去。

媽媽是個很堅強的女人,至今仍未信耶穌。爸爸生病時,她仍很堅強,不覺得需要上帝。但王祖藍知道,主耶穌會拯救她。王祖藍曾與媽媽分享,爸爸再入醫院時曾說,一直為他們一家禱告,那當然是指離世後,盼上帝照顧他們家庭。王祖藍對她說:「王祖藍的個子這麼小,長得不英俊,讀的是戲劇,真不容易找出路。爸爸去世時,王祖藍還有一年才畢業,家境實在困難;但是天父給他們豐富預備,基本生活上的開銷可以應付。後來王祖藍一畢業,便找到工作,雖然收入不高,做了一個暑假舞台劇。九月一日就加入香港無線電線廣播公司,每個月都有不少工作,這全是上帝的恩典。爸爸為他們禱告,上帝憐憫,特別照顧他們。」

使人蒙福 

上帝很奇妙,他們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事,但上帝可以把這些不如意的事化作福氣。王祖藍舉個例,在二○○五年初,公司有一位撰稿的同事被解僱,另一位與王祖藍合作做兒童節目的同事Jessica生病進醫院。王祖藍去醫院探望Jessica時,她已離開醫院,誰料王祖藍正要離去,一打開病房的門,倒迎面見到了被解僱的那位同事。王祖藍問她是否來看Jessica。她答,是看她媽媽。因她媽媽患了直腸癌,睡在Jessica床位的斜對面。 

真是禍不單行!可以想見,她的情緒十分低落,非常憂鬱。王祖藍問她,在照顧媽媽的事上,是否有困難?她很驚訝,怎麼王祖藍能體會她的處境?她說連男朋友和家人也沒法明白,只有她一個人長期在媽媽身邊照顧。王祖藍告訴她,因王祖藍爸爸也是患了直腸癌,他於二○○二年去世。接著,王祖藍和她分享照顧爸爸時種種心靈掙扎,並鼓勵她。那一刻,她知道,她的路王祖藍已走過,她並不孤單;並且,那條路不是不能走過的。於是她得著鼓舞,漸漸振作起來。她說:「王祖藍還工作時,看見你真樂觀,和同事玩得很開心,心中很羨慕!當時王祖藍媽已患癌病,王祖藍很羨慕你那麼快樂。王祖藍想,為甚麼你可以整天嘻嘻哈哈?你一定有個很幸福的家庭。今天才知道,你爸也和王祖藍媽一樣!」 

他們曾有過的痛苦經歷,原來可以幫助、鼓舞傷心的人。這一位同事是基督徒,可是面對雙重的打擊,心靈不免軟弱。上帝就用王祖藍過去的痛苦給她打氣,安慰她。以後她就沒那麼消沉,積極和媽媽面對困難。 

這個故事還沒有完。她的媽媽也是基督徒,睡在Jessica的斜對面。她們教會天天有弟兄姊妹來看她,給她唱歌。Jessica在旁看了,也很感動,想到自己出身宣教士家庭,卻離開了上帝,於是決定回轉歸向上帝。這真奇妙,像一個三角形,幾方面都同得造就。讓王祖藍深刻體會「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雖然他們不知道上帝甚麼時候會用他們來祝福別人,但王祖藍親身經歷上帝多次用王祖藍的傷痛,叫別人蒙恩。

余黃國凱採訪、整理
編作者 Mr. S

香港通脹 7% 但加薪幅度係 0%

筆者有件不開心的事情想講,就是原本俾公司減完人工後,腦細上月加回那個數。


總括而言,咁樣唔係咁做加左人工囉!係 inflation 7% 下,筆者公司好像學校一樣沒有雙糧外,還沒有加薪的情況。以筆者老闆魚缸博士而言,佢覺得加薪是一件好「荒謬」的事情,且只會「加辛」不會「加薪」。原因他覺得柴娃社是大中華第一財經媒體,但沒有人想到柴娃社新聞部只有 3 人(原本四人,但筆者最後被強行調到無人做的 data team),客戶服務員只有 1 人,負責全公司命脈的數據庫 monitoring 既,就只有筆者一人。

5 個人加埋既人工只係 60,000 港元左右。你沒有看錯筆者所打的數字,是 5 個公司重要職位只是 60,000 港元左右,因為這三個部門的主管人工都只係 10,000 港元多少少,沒有人會想到細公司出現的情況會出現在這間所謂大中華第一媒體「柴娃社」身上。

筆者不是想唱衰自己的公司,而係要給外界所有人知道,不要以為柴娃社是一間好好的公司。每天面對著公司零售及市場部的主管狗森,不停的係到吠,真是好打擾員工工作,可是他從來都不覺這樣。筆者和其他同事十分之討厭這個部門主管,不竟他獨吞了他一毫力都沒出過「衍生之道」的分紅。如果他說有,那只是拿份合約合人家簽名,可是……合約是人家自己上來拿走後再拿回我們公司呢!

魚缸博士不要以為所有人都會願意為你打工,請你記著這句說話「得人心得天下,失人失天下」,一班盡心盡力工作的員工,非但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反之更受到你的不斷渣壓。不要以為你出 8,000 人工就好高,也持著自己有痕生和種銀的生意就以為自己好大不了,因為他們不會和你這個茂李續約呢!

筆者可以大擔說句,當本人恩師羅小姐和安祖拉走後,魚缸還未知道自己衰甚麼時(應該是田魚缸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衰乜野),早晚也會眾判親離,柴娃社也會撤除創業版 8317 的上巿地位,倒閉也只是遲早的問題。

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

01 Professional

究竟,甚麼是「專業」呢?任何職業都可以叫作「專業」嗎?還是要有美國或歐洲專業協會(亞州是機乎沒有世界應可的專業協會)頒發的文憑或証書才叫專業呢?在英文叫作 "professional"時,那麼,這個所謂「專業」的定意是其麼呢?

在辭典中,"professional" 解作以下︰
engaged in a profession or engaging in as a profession or means of livelihood; "the professional man or woman possesses distinctive qualifications

所謂 "professional" 就是要達到一定的水準才叫作「專業」。Mr. S 有個疑問,是社會定義還是由某個人定義出來的呢?沒有專業文憑和証書就不可以稱作「專業」嗎?

在香港,人們定義那個人是否「專業」有幾個層面,一是那個人從是甚麼職業;二則是那個人有沒有應可的專業資格。回歸到中上環工作的筆者,又再次投身於所謂(真的是所謂)專業考試當中,這些是以往讀書時期常聽到的協會,也有些是近來才知道原來雞毛蒜皮的東西也有專業考試。

不是筆者不想考試,而是當眾人打開某個求職網站,要求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最少也是大學畢業的程度,這個編作者自己則不用擔心,反而是其他附帶技能和專業資格才是嚇怕了筆者。大家有否想過,一個普普通通的 data research 也要求大學畢業兼最好懂得 premiere 或者 CFA 等。學懂前者不是一件大難的工作,後者則是合格率不足 10% 的 CFA。

另一個例子是,筆者現在工作的位置也讓好多人混淆竟究是甚麼東西……那就是 web-coordinator。筆者公司視 coordinator 為 data entry 角色,但是其他公司則視作中介人和 account servicing 的角色。誰對誰錯真是不好說!要好說的就是香港好多人是資源錯配

有專業資格不代表會做回那項專業的工作,正如筆者的朋友常常問道本人,為何一個擁有專業會計師資格的人會不做會計師,而去了多媒體公司做一個渺小俾人看不起的編輯。一來筆者沒有興趣當會計師,二來筆者對於六個位數字以上的東西會出現頭痛的情況。會計的前路當然會比編輯的前路好,若兩者付出的努力和勞力相同,會計的回報一定會比作編輯的更大更多。

說回正題,在香港這個品牌效應的社會中,有專業資格比沒有的好。不論是醫生、律師或是會計等行業,只要你是擁有專業資格的,別人就會對你阿叟奉誠。這不是中國人的錯,而是給西方文化荼毒後的惡果。

2008年4月14日星期一

副學士怨聲載道

對於副學士這個產物,有人歸咎於盲目追求達到升讀大專上院校人數的指標,所以才會濫竿充數,在學士課程以外再製造一個副學士以期達標。這個推論基本上不能算是錯,但卻不能以此來否定當初設計副學士的構思。

每個社會都有發展指標,升讀專上院校的人數和比例可反映當地人口的教育質素,所以為升上專上院校定下目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現實情況卻不能不考慮,其一是投放的資源,現時培養一位大學本科生,每年政府大概要津貼二十萬元,增加一萬個學額就需要二十億元,在資源無法照數增加時,便需另想辦法。而副學士的原先設計,是希望發展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環,兼且照顧一些工作上的實際需要。

不是每一工種都要求大學學歷,所以外國就有社區學院之設,開辦類似副學士的課程,讓學生可以學習非純學術性的專門知識,例如一些社區學院專門訓練電腦動畫設計師,成為動漫界的少林寺,這就是社區學院和副學士設計的原意。

在外國,社區學院的畢業生可升讀大學二年級,這其實是在終身教育概念下的一個必然環節。學生不以副學士為追求教育的終點,那自然需向更高資格作出銜接,但副學士畢業生卻不是學士課程的先修班和預備班,大多數副學士畢業生在修畢課程後都會投身工作,再進修是以後的發展計劃。

但在香港,整個副學士的概念被扭曲,部分開辦副學士的機構視此為新的財源,又或者以此擴張地盤,攻讀者大多數失意於高考,無緣進身大學,所以才轉攻副學士,希望以此為踏腳石,兩年後可闖進大學之門。

原本副學士可產生分流的作用,但結果是拐了一個彎,又再匯流到大學學位課程。大學根本沒有打算接收所有或大部分副學士畢業生,不得其門而入者,自然生怨,積聚幾年,那就怨聲載道了!

張志剛
東方日報
2008年 4月 14日

對於筆者 Mr. S 而言,編作者不會不知道副學士生的感受。筆者何嘗不是中五畢業後,升不上中六轉戰文憑課程和副學士課程。大學學位在香港不足是鐵一般的事實,但就如張先生所說,副學士不但沒有解救高考和會考失意之人,反之卻弄成怨聲載道。

不說前陣子,科專的護理系副學士忽然不入流之事,基本上香港大部份(應該是百份之九十九)對副學士畢業生採用歧視的態度。也許香港是名牌效應之地,就算大學畢業,只要在工作面試時說自己不是出自名門「香港大學」或「中文大學」,人家就會覺得那個人是次一等,更甚的是若是教育學院出來的畢業生,更被視作九大院校的「蘿底橙」。

副學士成為各大院校的賺錢產品,還記得筆者因為文憑和副學士的某些課程合格,上到正規院校就讀時就得到括免 exemption ,但對於一些專業學會來說,如 ACCA 和 HKSI 等,都要求會員出示由校方所出,因 exemption 而括免不用考試的 paper 。不過,筆者前陣子打了電話回母校問及有關問題時,校方並不是太願意出信去証明。

既然可以 exemption 為何又要大費周章拿封 exemption letter 呢?答案是……專業協會不想揹上這個黑鍋,隨隨便便的就可以給副學士學生得到 exemption 的優惠,所以它們會把這個責任推會大專院校身上。正如科專的護理系副學士學生一樣,醫管局和護管局都不想揹黑鍋,故就乾脆說護理系的副學士沒有資格得到專業的認可。那麼……香港人真的如某明星所說,新一代是「天真」和「很傻」嗎?八九十萬完成一個副學士學位不是每一個學生和家庭也能負擔得起。

既然不承認,為何要繼續存在於這個社會上,每年蠶食香港人的血汗錢呢?

2008年4月8日星期二

誰不負責任?

突然回想起一段舊事。

雖然一般學歷重視的是「學術認可」,但「專業」範疇時有點不同: 「專業學會」的態度比「學術認可」更為重要。例如法律中不少人修讀的倫敦大學校外課程(University of London External)雖非香港政府明文認可課程,但只要開設PCLL - 法律深造文憑,簡單而言即(大)律師執業必修課程,的中港城三大接受其畢業生申請(註:自2007年起須經幾科Conversion Programme,即香港法制等科目才能申請PCLL),倫大課程便有入讀價值;又或假如會計真是一個「專業」,在香港開辦的南澳 (University of Southern Australia)、泥巴(Napier University)會計學士學位亦因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以及ACCA承認,亦有其可取之處。但亦因此可見「專業學會」可未必賣政府評審機 構(HKCAAVQ)的帳:例如珠海的會計學士雖為HKCAAVQ認可課程,但在香港會計師公會認可名單上卻是榜上無名:若有意應考香港會計師公會QP卻 未看清楚而報讀珠海學位者,可真是怨得誰來!當然若申請人根本無意成為會計師當然不在此限。

(重申:上文只適用於「專業學會」擔當重要角色的科目如法律、醫療、藥劑、會計等非「專業學會」認可便難以在行內開飯的職業,「一般」學科以政府「學術認可」為先總是錯不了 – 凡事總有例外,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說 起法律及會計,香港兩律師會態度與會計師公會大不相同:雖然兩行業都有人手「過多」的傾向,但會計師公會仍無所不用其極促銷,從其在傳媒大肆吹噓會計大餅 如何潛質無限、尤其近年重點改為向非會計主修學生埋手,恨不得將各科畢業生盡攬於其門下可見一斑;但兩律師會完全相反,其政策似有提高門襤、盡力阻止 (大)律師數字急升傾向。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水平應沒什麼人質疑,尤其在學術認可因素上,憑《香港中文大學條例》(Chapter 1109)中大可說是頒什麼學歷也不會惹來學術水平不足的疑竇。然而,一如文首所言「專業界別」所需的不單是「學術認可」,「專業認可」可是更為重要!當 中大法學院初成立時雖然有意立即開辦PCLL。然而,當兩律師會態度有點保留時,即使中大多麼渴望儘早開辦,也不得不依前者意願而延後一年:蓋只要兩律師 會不予承認,即使那張PCLL如何獲得「學術認可」,在職場上亦是廢紙一張!若中大「一意孤行」在兩律師會未首肯前強行開辦PCLL,其畢業生有何遭遇實 不言而喻。

這故事亦非第一次:大約四五年前PCLL學額遠比今日為多,單是港、城兩大有關學額幾乎是今日兩倍,甚至港大太空學院(HKU Space)亦能開辦!開辦PCLL成本有限,但學費可貴得嚇人,對院校而言自是一大收入來源,但與中大例子相同:當兩律師會認為學額過多時,港、城亦立 即將學額降到「合理水平」,太空的PCLL課程更立即關門大吉:若兩律師會不予承認,亦如上面所言那「多出來」的PCLL也只是一張廢紙。

可不是說中港城三大不「據理力爭」,相反這可是非常負責任的表現:即使面對白花花的銀子,當前景未確定時,可不敢將畢業生前途拿來開玩笑。

雖 然PCLL學額大減令法律系學生失望,但假如中港城三大為「滿足學生求知欲望、為法律學業提供人手」而「一意孤行」在兩律師會搖頭時開辦PCLL,難道要 罵從未點頭的兩律師會、又或管的是「學術認可」而對「專業認可」既無權力更無責任置喙的HKCAAVQ?當然,若因修讀了未經兩律師會認可的LL.B.及 PCLL因而質疑學士/深造學位本身而非開辦院校的責任則更是幽默!

若缺齋老人
Saturday, April 05, 2008
若缺齋

2008年4月1日星期二

大學 = 大鑊

黃粱一夢
黃粱,一種雜糧。唐代盧生投宿旅店,店主正蒸黃粱時,盧生作了一場富貴夢,醒時黃粱都未蒸熟的故事。比喻榮華富貴如夢般短暫而虛幻,且終歸泡影。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

成語動畫郎這套教育卡通對於筆者一代或以上的人不會太過陌生;熊貓博士和 Y Y 機械人在當年陪伴著筆者成長。好的東西永遠不會得到長期的保留,相反壞的東西卻歷久彌新。不是我們不會進步,而是我們劣性難改。

教育的意義和高上教育在於甚麼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內文所提到的三綱和八格,正是現今香港所謂主流大學所標榜著的東西。所謂三德,就是「明德」、「親民」和「至善」;至於八目則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天下」。

以香港最高學府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 為例,校訓則是「明德格物」。實際上,在香港大學上課被教者或主教者都只是記得校訓是甚麼,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出來。偷窺、揭露 / 披露別人私隱、拿牛肉刀斬人、上堂大大聲傾電話等等等等,這些新聞無時無刻也可在各大小報章上看到,而當事人正是香港人崇拜 / 崇尚的香港大學學生。各位納稅人,會否覺得自己交的稅行值得投資在這班香港「味耐的煮忍翁」嗎?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 1 章 22 節

這個不單單是聖經教道基督徒所應做的本份,更加可以貼貼切切地形容現今社會上,大家所應謂的上流人士或公司高級行政人員。編作者 Mr. S 不是說這個香港沒有這種人,而是買少見少。

上到大學讀書,本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回報方式。筆者記不起究竟是甚麼時候開始,大學的教育開始忽略書本智識以外的東西。書本智識固然重要,但是中國歷代教育都是主張「德」、「志」、「體」、「群」和「美」五方面發展。也許「群」和「志」都可以在大學生身上看到,但其餘三者則……這個真的「不好說」!

學士慘到嘔,
碩士多過狗,
博士通街走!

以上的句子,筆者已經修飾了少許。教育需要改善嗎?筆者暫沒有任何意見,只是現時教育制度略為不滿。前陣子聽到教育處宣布,中國歷史可以在中學初中階段視為可有可無的科目時,筆者當時大罵教育處一句「你們不是中國人嗎?」

作為中國人,竟然可以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教育視為「可有可無」,香港的高官真是。是否崇洋呢?還是授了美國人錢財或是日本人錢財等,要荼毒中國香港人下一代嗎?答案會是一個謎。作者不想知道,亦沒有打算去追求真相的動力。

繁華背後其實有好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只是好多人也會像筆者一樣,不想知道,亦沒有打算去追求真相的動力。如果香港真的如李超人所說的一樣,香港人真的要快些從過去的夢境中醒來。高尚一族並不一定代表前程錦繡,而是前程似咁。上到大學,其實好大鑊呢!時也,命也。

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Seven Sins 七宗罪 Part 2

我們追求真理,卻被黑夜矇蔽;
直到晨星出現,顯祂耀眼光輝。
Sper

代表懶惰的熊
熊算不算是懶惰的動物呢?這個則視乎觀點與角度。在編作者的目光而言,它可算得上是聰明的動物,但也可以是很笨拙的生物。他們可以找到躲藏在不同地方的蜂蜜進食,但相對而言,他們也會漫無目的地做同一樣的事情。

熊最懶惰的地方,在於他有四隻腳,卻從不用來走路,而是用滾的方式移動。 速度更是慢的讓人郁悶,以至於你看不出他在動前滾翻、後滾翻、側身翻他都會,不過速度都差不多,平均 2.75 米 / 小時。對於這類的生物,筆者認為死了算吧;但它們卻對這個生態環境有極大的幫助,不能說它是一無事處。

換轉另一個角度來看,若果人是這樣就一定是「等死」。不是編作者黑心,而是這種像熊的人,非旦不能為生態作出供獻,且只會飽食終日,可矣!大家不要笑這種人會存在於世上嗎?對,這種人真的會存在於世上,且就像 7 Eleven (247 Shop) 總有一個在附近。

代表傲慢的獅子
本是百獸之王的獅子,為何會成為代表著傲慢的一方呢?大家不彷想一想像獅子的樣子,多數也是肥肥胖胖的,它們隱藏著或散發著其他動物都沒有的東西,就是那種傲視萬物的視線和咆哮聲。

筆者會對傲慢會這樣解釋,所謂「傲慢」就指那些認不清自己實力的人。對於這個說法,我想大部份人也會認同,特別是和編作者現時一同工作的同事,他們就一定深深體會到這個東西。那就是筆者現時的腦細正是這樣的人。

那 麼,Mr. S 說得這麼玄究竟甚麼才會出現這種人呢?明確一點說句,就是那人沒有深思細密,且不自量力的與其他猛人比較。雖然這樣做沒有甚麼大不了,但是外人看起來就像 是「自己拿來衰」的樣子。好心的人會拆穿這個西洋鏡,黑心的人則會不斷拍馬屁。好心或黑心,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代表嫉妒的蛇
從聖經時代開始,蛇就代表著這樣的角色 - 「撒旦」或「魔鬼」。與蛇纏在一起,最後注定沒有好結果,不是給它咬傷,就是咬它纏著不放。

筆者由此至終對蛇也沒有好感,亦沒有特別研究蛇是怎樣的生物。但可以肯定的,就是蛇是給
耶和華 神受咒詛 , 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它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好明顯,蛇是一樣污穢不堪的生物。

嫉妒之火會讓人蒙蔽著眼睛,不能分青紅皂白。嫉妒只會讓人不冷靜地去工作。可恨的是,我們人類幾千幾萬年來,都不能擺脫這個命運。可悲!

代表貪婪的狐狸
我這樣形容大部份人應該沒有錯,那就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出現這種想法,就是︰

做人得一想二
要人三從四得
不要五五分賬
最好六六無窮



我不相信沒有人想過以上的東西,包括筆者也有試想過這樣東西。要作為成功的人,總要懂得在應用錢的地方用錢,不用錢的地方就盡量限。好景不常,失敗人事就是應用錢的地方最好唔洗俾錢,不用錢的地方就更加唔好出現,所有東西最好由天跌下來給他們。

人就是這樣的東西,貪得無厭。可憐也!

教團近年雖然定立新的七宗罪,但筆者覺得舊有的七宗罪在人類之間仍然存在著,且越來越嚴重。特別在這個繁華鬧市背後,有幾多人是沒有捉犯過任何一條的七宗罪嗎?筆者可以大大聲說,是一個也沒有。

2008年3月27日星期四

Seven Sins 七宗罪 Part 1

世界諸神空洞虛無,無法給人心靈安寧;
永活真神配得全愛,我們永不與祂分離。
D. De Haan

我的心靈得不到安穩,且異常的波動。既不是因為 Miss C 的問題,也不是工作的關係,而是筆者在繁榮背後看到的滿地鮮血。

代表貪食的豬
我不是愛吃的人,也是怎麼也放進嘴巴的人,可是卻因各種不同的壓力而不斷的進食別人看作 junk food 無益的食物,但在筆者的朋友眼中,那些食物卻是毒品 - 「可樂」、「咖啡」和「巧克力」。也許這些食物在普通人眼中只是一堆零食,可恨的是,這些東西對本編作者而言卻是毒品。

朋友 Mr. P 說筆者 3 分鐘內解決了一罐可樂是如可不健康的行為,也許這真的是不健康,因為筆者喝 coke 的速度是快過一個方便麵或即食麵的時間。其實一日百餐者在古教團中視為罪,在現實中,貪吃和放盪的吃東西也可算作貪食。

代表怒氣的獨角獸
這是神所賜下的感覺,為何會當作是罪呢?因過度的認真,努力不懈的工作和學習,換來的只是不受別人的所賞,繼而產生的怒氣,這對任何一個人而言何嘗不是一件「可憐」的事呢?若有人問「那麼為何要認真工作呢?」

我們的心向來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詩篇 33 篇 20 節)

等待和等候原是一種美德,但人類不知何時覺得這是一種缺點,特別在香港這個繁榮鬧事,秒秒鐘幾百萬上落地金融經濟地方。工作、學習和生活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要怎樣看得開和吃得消則是我們的修養。編作者可以說自己並沒有這份高雅的情趣,對於一個追求「完美」的筆者來說,往往都會為著很少的事情而動怒。原來,這個在神的眼中,也是一種罪行。或許早前某廣告公司的 TVC 說得對「放鬆一點啦!香港人」。

代表色慾的蝎子
自古有云「蛇蝎美人」,對於男性來說這個更加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在聖經創世記中,神因覺得那人獨居不好要為他創造一個伴侶 - 女人;到最後那人卻因這女人的說話和誘惑而吃下智慧之果。

對於這個聖經記載,筆者完完全全的體會到當時阿當的感受。中國古語道「英雄難過美人關」;西方則是「男人唔好色就不是男人」……對於這些的現語和古語,編作者認為這不是女人的責任,而是作為男性的人一生也不願意面對的責任。正如最早的人類阿當在神問他為何會破戒時,他就說是夏娃的錯。

現今社會中,經過全球各大小公司訪問和調查,女性高層佔的百分比是 10% 而這個百分比有上升的情況。女性在現代社會中所擔當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筆者可以衰一點講句,全球經濟因為女性而做好。我不是看偏女性,而是男願意花在女性身上的金錢越來越多,更甚的是……好多男性如此行換的只是得到和那女性的一晚風流。這何嘗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