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6日星期一

中國奧運獎牌榜 女將撐起大片天

中國高居奧運獎牌榜前列的秘密武器是──XX染色體。

在中國﹐女選手一直是奪取奧運獎牌的主力。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女運動員贏得的金牌比男運動員多5枚。到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女運動員獲得的金牌達到19枚﹐男運動員贏得的金牌為12枚。相比之下﹐2004年奧運會美國獲得的35枚金牌中﹐由女運動員貢獻的只有12枚。

雖然中國的許多奧運會參賽人選還未確定﹐但人們普遍認為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女運動員獲得的獎牌會再次超過男運動員。摔跤教練張澤田說﹐女隊最有可能為中國贏得一枚摔跤獎牌﹐要問理由﹖女運動員訓練更刻苦。“男運動員嘛﹐你得多督促他們才行。”

網球教練孫晉芳說﹐“女孩子能吃苦”。在孫晉芳的栽培引導下﹐中國已經有四位女子雙打選手躋身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前三十位﹐而男選手距離世界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在北京先農壇體校﹐這種差別很明顯。這裡的男女運動員分開訓練﹐訓練場邊上掛著鮮紅的標語﹐上面寫著“在拼搏中成長﹐在奮進中壯大”。

女子乒乓球館的球桌要更新也稍微更花式些﹐球桌上噴著日本美津濃(Mizuno Corp.)等贊助商的商標。男子這邊的球桌則沒有明顯的商標。先農壇體校負責人胡曉炳(音)表示﹐乒乓球女選手能吸引更多的資金與贊助商。

學術人士指出﹐中國有推崇巾幗英雄的悠久歷史﹐例如傳說中的女英雄花木蘭以及鉚工羅西(Rosie the riveter)那樣理想化的共產主義女勞模。在中國文化中﹐忠誠、孝順、報國的女性會得到社會的稱頌。

美國聖路易斯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人類學教授蘇珊•布勞內爾(Susan Brownell)認為﹐這裡面有共產主義的功勞。“他們歌頌吃苦耐勞﹐而這其中也包括了婦女。”中國體育正是布勞內爾的研究方向。

從半個世紀前組建以來﹐中國龐大的國家培養體制就為男女運動員提供了幾乎相等的資金支持。從醫療護理到海外訓練﹐國家包攬了男女運動員所有的相關費用。

中國政府意識到﹐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運動員獲得獎牌﹐都能提高中國在世界體壇的地位。布勞內爾說﹐除了中國﹐沒有哪個國家會給女子運動同樣的財力支持與媒體關注。她指出﹐這就是中國能在獎牌榜上挑戰美國的原因──中國對男女選手一視同仁。2000年奧運會後﹐中國體育部門制定了爭奪更多獎牌的“119計劃”﹐吹響了中國奧運奪金的號角。

2004年中國女排隊員趙蕊蕊因腳傷被迫離開賽場﹐中國體育部門負擔了她的手術費用﹐並在她因傷無法上場的四年時間內一直支付薪水。由於身材修長﹐趙蕊蕊在中國有“女姚明”之稱。

考慮到中國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女子體育所取得的成就更令人矚目。由於中國的計划生育政策與重男輕女的傳統偏見﹐據人口部門預計﹐到2020年中國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

投身體育也是有天賦的女孩為數不多的成功渠道之一。到目前為止﹐外出打工的中國女性大多都只能在工廠裝配線旁勞作。據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潘毅介紹﹐中國有90%的裝配線工人都是女性。

對於運動員來說﹐訓練可能極為艱苦。游泳運動員周亞菲在博客中談到了她的奧運備戰訓練﹕日復一日的訓練從早上5點一直到晚上10點。她最近寫道﹐我不知道這種訓練是否科學﹐但這不利於我們的健康。

隨著中國體育逐漸商業化﹐這種體壇上的陰盛陽衰現象可能會隨之改變。更多的關注與資金投向了男子職業體育﹐因為這裡擁有更多的觀眾。經紀公司IMG Worldwide駐中國辦事處主管馬庫斯‧約翰(Marcus John)指出﹐儘管中國女足的國際成績是中國男足不能比擬的﹐但男足還是能拉到更多的資金與贊助商。

今年4月﹐中國女籃在好運北京國際女籃邀請賽中出人意料地以84-81擊敗了美國隊﹐這是中國女籃首次在國際邀請賽中擊敗美國隊。在觀眾震耳欲聾的“中國加油”助威聲中﹐身高5英尺11英寸的後衛苗立傑獨取26分﹐令對手陣中麗莎‧萊斯利(Lisa Leslie)這樣的國際知名球星黯然失色。苗立傑在美國國家女子籃球聯盟(WNBA)的薩克拉門托君主隊(Sacramento Monarchs)打球。在比賽間隙﹐球迷們還看到了中國体壇一道迷人的新風景﹕一群姑娘身穿清涼的銀色隊服﹐歡呼雀躍地為比賽助陣﹔她們是中國第一代拉拉隊。

Wallstreet Journal
2008-06-16

沒有留言: